我们的身体具有强大的修复机制,可以促进伤口愈合 — 这是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四个生理事件的紧密调控级联,包括凝血、肉芽组织形成、再上皮化和细胞外基质(ECM)重塑。在某些不利条件下,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可能会转为纤维化 一 种病理过程,也称为纤维化瘢痕。当我们身体中的正常功能组织逐渐被无功能的疤痕组织替代时,会导致器官和系统功能丧失,甚至是 — 死亡。
根据2008年公布的
一 份资料显示,西方国家所有死亡病例中有45%与某种形式的纤维化有关。各种纤维增生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肝硬化、心血管疾病和进行性肾病,都与年龄增长高度相关,这意味着纤维化不仅是 一 个全球健康问题,而且由于人口的不断老龄化,正在变得日益严重。
当我们的上皮细胞或内皮细胞受到机械冲击或由于疾病、侵蚀性化学物质或微生物暴露而受损时,凝血级联反应会释放特殊的促炎症分子 — 细胞因子,进而激活 一 些免疫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激活的免疫细胞的作用是清除组织碎片和死亡细胞,从而导致急性炎症。
同时,免疫细胞自身释放大量生物活性分子(所谓的"因子")— 如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 — 以放大炎症反应。随后,释放的因子,如TGF-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白介素-13和白介素-4,会促进肌成纤维细胞 一 种具有结构功能和肌样特性的特殊功能细胞 — 的受控活化和增殖。肌成纤维细胞具有肌样特征,可以产生细胞牵引力。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肌成纤维细胞迁移到损伤部位,促进机械性伤口愈合。
在正常过程中,肌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和降解之间保持平衡,从而实现ECM的内稳态。ECM是由细胞外大分子和矿物质组成的三维网络,为周围细胞提供结构和
生物化学支持。在正常伤口愈合的最后阶段,免疫细胞发生凋亡,同时上皮细胞或内皮细胞增殖,实现损伤部位的再生,导致伤口修复。
但伤口愈合过程极其复杂也极其脆弱。各种因素如糖尿病、静脉或动脉疾病、感染和年龄相关的代谢紊乱都可能破坏正常的修复途径。在受到持续刺激时,促炎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可能过度表达,并过度激活各种受体。另一方面也可能缺乏其他生物分子。这些因子的过表达和缺乏都会导致正常伤口愈合转变为恶性促纤维化过程。其结果可能是免疫细胞过多,肌成纤维细胞的形成和增殖过度激活,ECM生成的速率异常增高。
更糟糕的是,这种促纤维化过程还会进一步激活促炎症因子,从而加剧炎症反应并导致慢性炎症。
最后,持续的肌成纤维细胞激活会生成大量的ECM,破坏ECM内稳态,导致纤维化改变。促纤维化过程本身也可能造成伤口的继发性损伤,并导致病理反应的慢性恶性循环。
纤维化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可发生在各种组织和器官,但更常见于心脏、肺、肾、肝和皮肤。不同的纤维增生性疾病中的纤维化既有各自的独特机制,也有共同的调控通路。
英矽智能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关注常见的纤维化机制,最近发现了一种新的泛纤维化靶点,有望成为各种抗纤维化药物发现项目的有用起点。英矽智能利用先进的深度学习 (DL) 驱动的靶点识别平台PandaOmics,结合领先的发现平台Chemistry 42,开发出了抗纤维化药物发现的系统方法,快速实现了两种纤维化适应症的药物设计 — 在18个月内开发出了
新的IPF临床前候选药物,且最近在肾脏纤维化治疗方面的取得了新的里程碑突破。